中国钨矿资源交换德国军火 碾压小日本

在北京军博的地下一层中,有一排战防炮。所谓战防炮是反坦克炮的旧称,这里有德国、日本、法国、苏联的各种型号反坦克炮。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德国二战中的神炮——Pak-38型50毫米牵引反坦克炮。

军博地下展厅中的Pak-38反坦克炮

军博地下展厅中的Pak-38反坦克炮

这种火炮采用钨合金穿甲弹,是二战前期少有的能够击穿苏联T-34和KV-1坦克正面装甲的反坦克炮,对付日军那些小脆皮坦克简直是手到擒来。

更加有趣的是,德国人为Pak-38制造穿甲弹所用的钨,作为战略物资,长时间依靠中国的出口。所以,军博中这门德意志神炮的出现,向世人揭开了中德军事贸易鲜为人知的一面。

二战时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的日军坦克,没有一辆能够经得起Pak-38反坦克炮的打击

二战时在中国大地上耀武扬威的日军坦克,没有一辆能够经得起Pak-38反坦克炮的打击

1933年初,德国军火投机商人汉斯•克莱恩(Hans Klein)作为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的随员第一次来华访问。但是汉斯并没有和顾问团的成员集体行动,而是悄悄地跑到了广州找了陈济棠,谈向德国提供矿物资源的问题,并承诺为其建造一座兵工厂。

可以说,汉斯的到来是受到德国国防部和经济部,甚至是希特勒的直接授意。当时德国矿产资源匮乏,钨、锑等制造重武器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全部依赖进口。而同时,德国当时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非常富裕,缺少外汇的德国很难在其他国家购买到这些资源,加上英国人的百般阻挠,所以德国将目光瞄准了当时的中国。

钨矿原石,希特勒在中国大量采购这种战略资源

钨矿原石,希特勒在中国大量采购这种战略资源

当时中国的钨砂产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加上中国军阀混战,可以绕开英国向中国地方军阀购买。正如当时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塞克特将军所言:“原料问题是我们政策的焦点。”

之所以德国人没有找老蒋,是因为当时南京控制的区域没有钨矿,而主要产区一个在广东和邻近省份,在陈济棠的控制下,加上毗邻香港,出口方便。另一个产区产量更大,在江西南部,但那里深处内陆,更关键的是在中央苏区和红军的控制下。相反,老蒋的供货能力最为有限,所以德国人一开始并没有找老蒋买。

当时德军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和支持与老蒋做买卖的法尔肯豪森将军

当时德军顾问团团长汉斯•冯•塞克特将军和支持与老蒋做买卖的法尔肯豪森将军

不过,后来汉斯的秘密行动曝光后,老蒋开始找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吵,而接任顾问团新团长的德国将军法尔肯豪森倒是帮老蒋说了不少好话。蒋介石又找了德国驻上海总领事柯利伯尔,这位仁兄是德国纳粹早期成员,与希特勒可以说是一起吃过苦的,算是能说得上话的,他也极力推荐蒋介石。因此,最终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下,德国的钨矿合作对象从广东的陈济棠转向了南京的蒋介石。

那么手中没有矿的蒋介石怎么拿出钨矿呢?于是,蒋开始了对红军的第5次“围剿”,迫使红军开始了长征,而老蒋也控制了中国最大的钨矿产区江西。同时,蒋加大了对广东陈济堂的包围,从而实际上控制住了钨矿出口权。

由于中德双方都没有多少外汇储备,所以在1936年4月签署了1亿马克的信贷合同,明确中国给钨矿等资源,德国给军火,双方资金都从这虚拟的1亿马克信贷合同中出,收款则还给这个信贷池,成为了实际上的易货贸易。

老蒋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背后有尽快与德国达成钨矿出口和军火进口交易的急迫需求

老蒋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背后有尽快与德国达成钨矿出口和军火进口交易的急迫需求

1929年,德国零零散散从中国军阀手中收的钨砂矿只有1998吨,到了1938年,中国出口德国的钨砂矿达到8962吨,中国占德国进口钨砂矿总量的70.6%。此外,中国还出口德国大量锑、锡等原料,以及农产品。据德国1937年1月统计,中国向德国提供的农产品包括蛋品644吨、芝麻6500吨、豆油850吨、棉籽油2095吨、桐油100吨、花生仁1000吨、花生油1000吨、蚕茧150吨。

中德易货贸易
对老蒋来说,和德国的易货贸易换来了大量德国尖端军火。1936年,中国向德国订购了6451.8万马克的军火,交付额为8278.8604万马克。包括各种型号的坦克、火炮、高炮、探照灯、鱼雷快艇、水雷等,甚至一度想买德国的U型潜艇。

德械师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械师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装备德制武器的部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德械师,这些部队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德贸易时间并不长,德械师属于凤毛菱角,并不能阻止大战略层面上的侵华战争。

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Pak-38火炮在中国断了钨矿供应后,很快出现打击力下降的问题

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Pak-38火炮在中国断了钨矿供应后,很快出现打击力下降的问题

而一些历史发明家所说的德国当时是真心帮助中国云云,基本上也是一派胡言。德国与中国的贸易合作是建立在自身战略需求之上的。而对中国来说,中德贸易过去是与不同的德国商行行进,德国人之间存在竞争,而与德国政府签署合同后,则只能任由德国总代理开价,其实军品价格是上升不少。

德国二战中大口径反坦克炮频出的背后,其实是特种合金穿甲弹供应不足的窘境

德国二战中大口径反坦克炮频出的背后,其实是特种合金穿甲弹供应不足的窘境

1939年二战爆发后,中德贸易停止。有意思的是,本文的主角Pak-38是德国1938年才定型的新型火炮,到1941年的苏联前线德军总共也才106门。此时会有这种炮输送给中国,说明当时德国还是很重视中国这个合作伙伴的。

但二战后,中国停止了向德国出口钨砂。其后果就是德国的钨矿储备迅速消耗,以钨合金穿甲弹为主的Pak-38型反坦克炮也面临着没有大威力炮弹的窘境。因为希特勒说所有的钨都要用于建造机床。所以,德国反坦克火炮不断提高火炮口径,其实深层次原因是特种合金穿甲弹没有钨就难以制造,只能靠增大口径来提高火炮的威力!

德国的钨被用于生产急需的机床,穿甲弹只能使用普通材料

德国的钨被用于生产急需的机床,穿甲弹只能使用普通材料

[摘自虹摄库尔斯克]

留下回复

联系地址:福建省厦门市软件园二期望海路25号之一3楼;邮编:361008 © 1997 - 2024 中钨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闽ICP备05002525号-1

电话:0592-5129696,0592-5129595;电子邮件:sales@chinatungsten.com

旧版